□本報記者 建築設計郭津 柯楊
  “回顧這幾年鄭州地鐵建設的經歷,我有一個很大的感受:河南太缺熟練工人了,中國太缺熟練工人了!”12月10日,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馬爾地夫擁軍說。
  他的融資這句話,至少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:一是技術工人的缺乏,已經成為普遍
  現象,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;二是加快培借錢養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,太重要了!
 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,加大技能培訓力度,把“人口紅利”轉化為“人才紅利”,進而在釋放改革紅利中打造經濟升商務中心級版,人口大省河南做出了這樣的發展抉擇。
  十八大以來的這一年,我省依托全民技能振興工程、職業教育攻堅計劃這兩大人才培養工程,在謀求人才紅利的探索之路上鏗鏘前行,走出了信心,也走出了人口大省未來發展的新天地。
  依托職教釋放人才紅利
  【故事】“幾天前,駐馬店市建築勘察設計院已經跟我簽了就業協議。”電話那頭,高振的聲音透著自信。曾經高考失利,又是農家子弟的他以前可沒這麼自信,剛到黃淮學院讀建築專業那會兒,他還有點不甘心。
  轉眼四年時間,他在學校里越學越帶勁,還跟著老師承接了一些企業的建築規劃、設計工作,理論和實踐水平都提升不少。“將來我想出國看一看,像理查德·邁耶、貝聿銘那樣,也能設計出傳世之作來。”高振的夢想已經“發芽”。
  教育是人才之源。只有加大對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,才能推動以廉價勞動力資源為特征的“人口紅利”,向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“人才紅利”轉變。
  得益於我省全面實施的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和全民技能振興工程,許多人和高振一樣經歷著可喜的變化,正在或即將為我省經濟社會實現更好更快發展,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  “十八大以來,我省對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重視前所未有。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楊盛道說。2013年,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深入推進,完成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09萬人次,新培養高技能人才12萬人。我省自2008年開展職業教育攻堅計劃以來,投資200多億元,建設項目400多個,累計向社會輸送中、高職畢業生320多萬人。為有利於長遠發展,今後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將由人社部門牽頭,六路併進,教育、民政、農業、扶貧和殘聯等部門各司其職,各負其責,從體制機制上確保工程向縱深推進。
  【點評】不久前舉行的大河財富論壇2013年年會上,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建議,河南這種典型的中部省份應該延長人口紅利,挖掘人口紅利的潛力,在嘗試戶籍制度改革,提高城鎮化率,促使農村勞動力充分轉移的同時,更加重視職業教育,同時吸引更多的人才匯聚中原,充分釋放人才紅利。
  產教融合支撐產業升級
  【故事】12月3日,濟源職業技術學院老師李灧正在整理一份“校企合作一覽表”,表格中清楚地顯示,截至目前,與該學院合作辦學的企業已達206家,其中濟源本地企業140家,省內其他市企業51家,省外企業15家。
  這些合作形式多樣:引企入校,共建生產性實習工廠;進企辦學,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;訂單培養,共同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,等等。
  該院黨委書記普鋒說:“校企合作帶來的是多贏:學生實訓、就業有了保證;企業則獲得了高素質、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。”
  濟源虎嶺產業集聚區管委會黨委書記翟偉棟說,產教融合,校企合作,能解市場需要大量實用型人才的“燃眉之急”,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。正是因為濟源職業教育辦得風生水起,擁有大量的技能人才儲備,濟源富士康產業項目才“聞香而至”。
  人才是產業之基。產業結構升級優化,動力和阻力都與人的因素密切相關。與引進外來人才相比,提升固有勞動力的素質,培養他們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,對我省而言更現實、更可行、更迫切。
  一年來,我省勞動力結構不斷優化,人才正在產業結構的升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,在這個過程中,校企合作、實訓基地建設,已經成為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。
  在信陽市平橋區,公共實訓基地邊建邊用,吸引了20家學校、企業和培訓機構入駐,就學與就業一體,招工與招商同步,有力地服務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;在曾經的工業弱縣西華,勞動力技能的提升不僅吸引來富士康,更引來一系列大項目的簽約落地,加快了向工業強縣的轉變;在傳統農業縣民權,製冷專業人才的傳統優勢,吸引來香雪海等知名品牌的製冷企業“集群遷入”……
  河南各地進行的多種探索顯示,企業與學校和諧共贏的“雙人舞”越跳越出彩;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探索建立“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,正在我省走向深入。
  正確的決策往往來自基層與高層的有效呼應。由此不難理解省委省政府主導推出的一系列強化校企合作舉措:今年6月,在地礦、醫葯、農業等9個行業,率先成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;加快推進技工院校“百校千企”合作計劃等,使學生畢業就業無縫對接,為我省增強產業競爭力和發展後勁贏得更大空間、更多可能。
  【點評】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分析次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優勢時指出,要實現潛在優勢向現實優勢的轉變,需要資本、技術和人才。資本可以引進,也可以在當地籌集;技術和人才可以引進,同樣可以在當地提供、發掘和培養。把低效率的勞動力,通過增加人力投資轉變為技術工人非常必要,這也是促進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,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基本條件。
  改善民生牽引效應顯現
  【故事】從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,楊志貴被選派到韓國務工,掙來了自己創業的“第一桶金”。
  現在,他在新縣已經擁有了兩家皮鞋專賣店、一家珠寶行,解決了56人的就業。他還在縣城最繁華的地段買了兩間門面和一套住房,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。
  楊志貴感到,教育培訓不僅帶來了勞動技能的提升,也實實在在改善了他的小日子。
  就業是民生之本。職業教育、技能培訓在提升勞動力素質、擴大就業的同時,作為收入分配的隱形杠桿,也撬出了拉動內需、改善民生的新空間。
  省委主要領導曾算過一筆賬,充分說明瞭技能提升和收入增加之間的正對應關係:一般工人每天掙五六十塊錢,普通技工乾一天大概能掙一百元,高級技工一天甚至能掙二百元,技能高低導致收入相差甚遠。
  “勞動技能提升=民生幸福”,省委書記郭庚茂寫下的這道公式,濃縮了職業教育、技能提升和改善民生的內在關係。讓勞動者長本事,既是以關註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,又是以謀求民眾的福祉為落腳點,實質正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。
 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。著眼於實現這個目標,我省將啟動職業教育攻堅二期計劃和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升級版,進一步加快職教建設步伐和技能培訓力度。在推動河南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同時,讓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分享改革紅利,實現小康之夢。③10  (原標題:人口大省謀求“人才紅利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61pecf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