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頻:菲律賓塔克洛班市部分學校開始複課  來源:CCTV新聞
  (聲明:刊用《中國新聞周刊》稿件務經書面授權。)
  “在颱風災害上,連緊急援助都反映出國際政治現實”
  本刊特約撰稿/陳君
  直升機不斷往返於交通斷絕地帶與航母間,運送物資,由於很多忍飢挨餓的災民一看到直升機降落就哄搶物資,他們不得不飛往遠離災民聚集的地點空投。颱風“海燕”肆虐菲律賓第6天,從11月14日晚間起,美國“華盛頓”號航母抵達菲重災區近海展開救援。
  超強颱風“海燕”侵襲菲律賓20多天后,世界範圍的救援相繼展開,且速度和“威力”不亞於“海燕”。
  此番馳援菲律賓的外國團隊中,美國陣容最強大,日本緊隨其後。前者把救援行動命名為“DAMAYAN”,菲律賓塔加洛語意為“團結”“互助”;日本的行動名為“SANGKAY”,在當地語言中意為“朋友”。
  “伴隨災難而來的是各國的救援,現在看來,規模不小於當年印度洋海嘯救援。只是這次救援,混雜的政治因素同樣引起輿論關註……”菲律賓《世界日報》一篇評論寫道。
  “美國借救災增強在亞洲軟實力”
  萊特省塔納萬區超過1200人遇難,但區內不少村莊至今未獲援助。一架美國“海鷹”直升機17日飛抵該區的卡汶甘村時, “災民舉雙手歡迎直升機的到來。直升機最終降落在一片草坪上。當地人說,過去一周,村裡200多人每天只吃一頓,靠魚乾、椰子度日。” 路透社記者描述道。遠離海岸,村中無傷亡,但村舍受損,道路破壞,與外隔絕。機組成員史密斯在日誌中寫道:“與在其他地方遭哄搶相比,這裡略顯平靜。”
  可救援的背後從來都“不平靜”。
  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的網站最新聲明,自“海燕”風災來襲,美國已對菲提供近5200萬美元的援助。美軍方同時表示,救災高峰期,一度有13艘美國軍艦及近8000名美軍參與賑災——包括華盛頓號航母、MV-22“魚鷹”運輸機等,主要運送災民急需的食物和飲用水。
  首位日裔美國海軍上將、太平洋艦隊司令哈裡斯11月18日在東京舉行記者會,就美軍參與救援一事強調“在伙伴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的才是真正的朋友”,稱將這一活動視為大國責任來開展。哈裡斯還明確表態,要繼續堅持奧巴馬政府“重視亞洲”戰略。
 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也在11月19日發文稱,美國借救災增強在亞洲軟實力。
  CNN認為,作為硬實力的體現,再也沒有比“華盛頓”號航母更龐大、可畏的了。這艘核動力航母可載多達75架戰機、6250名戰鬥人員。報道稱,就在外界認為美國在亞洲地區影響力正輸給中國之際,它在世界舞臺上的這種力量投射堪稱美軍公共關係的“金礦”。
  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也承認,“美國援助菲律賓暗含外交目的”,希望藉此援助彌補政府“關門”期間損失的亞洲影響力。
  “美國艦艇帶來的食物、水和藥品等救援物資,或許有助於美國更容易維持其在東南亞富有爭議的軍事存在。”路透社的看法如出一轍。
  日本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海外派兵
  緊隨美國步伐,大型護衛艦“伊勢”號等3艘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11月22日抵達重災區萊特島近海,增援在當地開展救援的自衛隊。輿論註意到,日本自衛隊人數在菲律賓已達創歷史紀錄的1180人。
  這是日本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海外派兵。
  日本政府11月25日宣佈,26日還將派遣防災及重建對策專家組赴菲,預計在當地逗留1個月左右,屆時將視察萊特島和薩瑪島的受災現場,並向地方政府和居民提供重建建議。
  資金援助方面,日本表示在原有1000萬美元捐款基礎上,追加4000萬美元援助。 日本媒體坦承說:“在颱風災害上,連緊急援助都反映出國際政治現實。”
  日媒披露,東京派兵救援的主張,是通過駐馬尼拉武官直接向菲總統阿基諾提出的。阿基諾希望日本提供更多物資和資金援助,而讓南亞鄰國提供人力支持,但日本堅持“加錢又增人”,且把“增加人手”當成救援前提。日本時事通訊社稱,日本還首次將情報衛星收集的數據,製成地圖,提供給菲。
  重災區萊特島曾被二戰日軍占領,不少“慰安婦”來自這裡。菲律賓一個“慰安婦”權益維護組織就舉起紅牌,稱曾遭受日本兵侵害的婦女不歡迎日本自衛隊來援助,無法接受日本兵再次登上菲國土。
  路透社認為,派兵救災,是日本戰後軍事力量在海外活動又一次“重大突破”,令曾遭日本鐵蹄蹂躪的亞洲諸國隱隱不安。
  正值安倍試圖修改和平憲法之際,由於歷史原因及和平憲法“放棄戰爭、不擁有戰力”條款的約束,日本戰後軍事力量的海外活動一直被嚴格限制,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,日本保守勢力一步步尋求突破,自衛隊頻繁出現在海外,甚至戰區。
  日本共同社卻提供了截然相反的報道。報道援引菲知名英文報紙《每日問訊者報》23日頭版標題《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68年,熱烈歡迎日本的隊員》消息稱,“日本的部隊回到了歷史上日美進行過最大激戰的區域”,當地一名74歲婦女談感受,‘當時害怕日本兵而躲在自家地板下方的洞里,但現在什麼怨恨都沒有,很高興他們能過來援助我們。’”報道還援引萊特島獨魯萬前副市長(72歲)的話,“日本是菲律賓的朋友,是同盟國。”
  “美國不會無目的地開展對外援助”
  亞洲安全專家卡爾·塞耶認為,“正是美國的‘亞洲再平衡’策略,使得它可以在此次救災行動中反應迅速。”菲律賓大學政治學教授托松說得更直白,“美國不會無目的地開展對外援助”,美軍就救災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軍事部署,是為全面重返菲律賓提供合理性和合法性。
  的確,效果立顯。菲律賓外長羅薩里奧11月25日與到訪的美國國會代表團會面後對媒體說,美國給予的緊急人道援助,凸顯美菲有必要簽署軍事協議,擴大美在菲的軍事力量。
  美菲已就該軍事協議談判數個月,但因各自立場有別而遲遲無法簽訂。美曾在菲律賓設有多個軍事基地,最後一個軍事基地1992年關閉。在美國逐漸把關註點轉到亞洲的背景下,美菲此協議將讓更多美國軍隊、軍機與軍艦取道菲律賓進出亞洲。
  雖然,華盛頓曾表示重返菲律賓目的不在於開闢新基地,只是增加“輪換駐軍”。
 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美國駐馬尼拉外交官也對媒體說,與以往救援行動不同,來菲增援的美國兩棲攻擊艦上,還搭載日本自衛隊的數名軍官,似是真正實現“美日大規模軍事與民間救災行動的聯合”。他坦承,“相比於印度洋海嘯和日本地震,這次美日兩軍在行動和流程上都得到實戰的檢驗。”
  對於日本自衛隊最大規模赴海外陣容,太平洋艦隊司令哈裡斯把它定義為日本的“重要貢獻”,表示日美可通過合作開展救援活動來加強同盟關係。
  “救援就是救援,人道主義是救援的本意。我覺得,媒體也好,相關政府也好,在救援之外,不要謀求或聯想太多東西。”菲律賓《世界日報》總編侯培水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表示。
  中國的平衡與國際救援
  “我們這裡從來不缺政客作秀,真希望救災不要被一些國家當成政治道具。”馬尼拉市政府退休公務員裴正孔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。
  不管各國的政治考量如何,真實的救援刻不容緩。
  “糧食、飲用水、臨時住房,這是災民們最急需的,我們應該是來者不拒,但現實是很多物資還遠遠不夠。”華裔商人李智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說,“受災面積實在太大,而政府在分發物資、組織救援等方面都存在問題。”
  菲律賓國家減災委員會宣佈,截至11月22日,災難死亡人數為5209人,失蹤人數為1611人,另有23404人受傷。
  當天,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將對菲援助募捐額從3.01億美元增加到3.48億美元。同日,世界銀行承諾,追加約4.8億美元金融援助,世行對菲援助總額將達近10億美元。
  世界糧食計劃署已向250多萬人提供了食品救助,130多支當地和外國醫療隊正在災區提供緊急救助。但仍有大量受災民眾缺乏庇護所。
  11月24日,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抵達菲律賓萊特灣,對受傷民眾展開醫療救助。此前,中國紅十字會的兩批救援隊都已抵菲。來自中國的兩批總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物資,包括2000多頂帳篷和1萬條毛毯,也都已運抵;更早些時候,中國政府和中國紅十字會分別向災區民眾提供了現匯援助。
  據菲律賓ABS—CBN電視臺網站報道,菲總統府發言人陳顯達11月25日對媒體表示,菲方歡迎其他國家向菲提供的一切援助,其中提到,“中國擴大和增加了對我們的援助,我們非常感謝”。
  外電評論說,“中國必須在國內愛國主義情緒、本國受災地區及救援菲律賓之間做出平衡。”
  臺灣海軍“中和”號登陸艦則在11月25日中午從左營軍港出發,運載530噸救濟與重建物資前往菲國。“海燕”颱風過後,臺灣曾在第一時間捐贈20萬美元,第一波派遣空軍18架次運輸機,載運150噸物資前赴災區。至今,累計援菲物資價值逾新臺幣2.1億元。
  觀察家認為,臺灣地區與菲律賓之前曾因漁船事件有過衝突,影響關係,有分析人士認為,臺灣在國際救援行動中,不甘落後,甚至加速快跑。
  向來不吝對外馳援的香港,面對菲律賓風災,也展現了“恩威並濟的人道之光”。另一方面,港府並沒有停止對菲律賓政府施壓,“如果菲方一個月內仍不就人質事件給予實質回應,仍有可能實施製裁。”
  25日,摩根大通再度下調菲律賓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,原因是“海燕”造成的破壞程度更加明朗。歐盟將援助重建金額追加到1700萬美元;英國政府表示,在原承諾2000萬英鎊援助基礎上,將再追加3000萬英鎊;加拿大承諾提供的援助已近4000萬美元,德國援助資金已達到450萬歐元;韓國政府25日派遣聯合調查團到重災區實地考察,醫療隊將展開救援…… ★  (原標題:菲救災混雜國際政治 美欲藉此增強在亞洲軟實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61pecf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